混凝土信息网

搜索
混凝土信息网 新闻资讯 企业专访 查看内容

梁稳根:缔造“三一”梦工场

2019-5-17 10:54| 发布者:admin| 查看:857| 评论:0|来自:[db:出处]

摘要:在人们的视听里,梁稳根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隆重上市。湖南富豪榜亦由此改写,三一被称为湖南第一民企。   当日,当传媒再一次把梁稳根推到众人关注的热点之时,梁并没有留意所 ...
    在人们的视听里,梁稳根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实现梦想!

  2003年7月3日,三一重工隆重上市。湖南富豪榜亦由此改写,三一被称为湖南第一民企。

  当日,当传媒再一次把梁稳根推到众人关注的热点之时,梁并没有留意所谓的“湖南首富”的殊荣,在匆匆参加完公司在上海证交所上市的庆典之后,他赶回长沙,再次督促公司相关部门筹备高管人员到涟源和韶山的“激情创业”之旅活动——梁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在三一上下掀起再创业的高潮。

  17年前,梁和他的三位同事毅然辞去公职,在家乡涟源市茅塘乡道童村创建了“涟源茅塘焊料厂”,三一的种子开始萌芽。1994年,三一进军长沙,组建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家进入重工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韶山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梁的此举正在赋予他的企业一种更高意义上的精神追求。

  记者对面的梁稳根英气逼人。他对记者说,“自强不息,产业报国”是三一的原动力,三一已取得初步成功,下一步是实现300亿的目标,并成为世界级一流企业!透过梁办公室的窗户,记者可以看到三一的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

  创业是一件豪迈的事情

  1956年,梁稳根出生在湖南省涟源市茅塘镇道童村,这个位于湘中的村庄孕育了梁最初的梦想。

  1979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金属材料系学习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四年的大学时光铸就了梁最本质的精神元素——自强不息,产业报国。

  梁稳根所学的虽然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但他更喜欢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大学期间他自学完了当时企业管理的所有教材。据梁的同学介绍,在学校时,梁曾用秒表计算工人工作时间;在洛阳铜加工厂实习时,他还放言,一定要办一个如此大的企业来做改革的实验——当时的洛阳铜加工厂仅职工就有上万人。

  1983年,梁稳根毕业分配到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当时,梁的心里充满了创业的激情:单薄的行囊,匆匆的脚步,一箱书和几本厚厚的企业管理笔记。

  上班伊始,梁稳根的改革思想就折服了当时的洪源机械厂的管理者,梁很快就被提升为该厂的体改委主任,他当时撰写的改革方案在全厂推行。

  梁稳根后来回忆说,当时的洪源机械厂并不是自己的用武之地,弊端不可能只依靠一次简单的改革来扭转。梁开始与几个伙伴一起讨论“中国企业为什么办不好”的问题。在梁的单身宿舍,在毛中吾先生岳父家,梁稳根、唐修国、向文波、毛中吾、袁金华等年轻人经常在这两个地方相聚,畅谈各自对企业、国家、改革、人生等热门话题的看法,思想渐渐走到了一起。梁还在单身宿舍的墙壁上写下了“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的豪言壮语。

  1985年秋末,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四人经过几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毅然一起向厂里递交了辞职报告,开始了新的求知之路。

  “当时的想法是先做生意办一个小厂,挣到足够的学费,再轮流到国外去进修,学习发达国家办企业的方法,然后在中国开拓一片试验田,摸索和积累经验,向千千万万的中国企业进行传授。如果失败,我们也准备做两件事:一是写一本书——《此路不通》,以此来告诫像我们一样冲动的年轻人,不要重复我们的错误;二是一起到边疆落后的山村去教书育人。”梁说。

  在一个没有星星、没有月亮的晚上,这四个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户口的年轻人带了一瓶酒、一只鸡,来到工厂后面的山顶悲壮盟誓:“今生今世,肝胆相照,患难与共,誓为民族工业的振兴而奋斗……”自此,三一故事开始。

  创业之初,梁和他的伙伴们不得不像猎犬一样四处寻找“商机”。

  通过多方面的了解,梁亲自策划了一个贩羊的方案:袁金华、唐修国负责在湘西寻找羊源;毛中吾负责押运,每五天一次运转,梁则在株洲负责总指挥和寻找冷库仓库。

  但很快,贩羊失败,梁稳根等四人再度陷入了迷茫,在梁的安排下,开始了分头寻路的艰难历程。唐、袁到贵州一个部队尝试合作玻璃纤维厂,毛试图做点小生意,赚取劳动报酬,三人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收入为梁提供稳定的支持,让他安心地寻找项目,为将来的发展寻求机会。

  梁面临着事业上的冬天,但梦想和信念的力量让他愈挫愈勇。
  梁开始认识到,选择特种焊接材料作为突破口,正是他们的特长所在。他们四人中,有三人是学材料专业的,再加上在中南大学材料专业方面颇有建树的梁的恩师翟登科教授,梁重新找回了当初的勇气。他们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了六万元钱,在家乡茅塘镇道童村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料厂”。

  今天,当“三一激情之旅”的队伍来到这里宣誓时,他们依然可以看见当年的陈迹。在群山环抱之中,梁稳根、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翟登科一同拉开了三一创业的大幕:

  为了增加柴油喷射压力,他们用人力将每个重达100公斤的柴油桶推上三楼。

  为了节约费用,他们自制了制取蒸馏水的土设备,梁不得不使劲用扇子不停地扇风以保持火力。

  为了节省几个装卸费,曾是“天之骄子”的梁和自己的同伴们当起了搬运工。

  为了能尽量不住旅馆,少花几个床铺钱,他们出差总是专赶晚上的火车,有时甚至为了省下几个车票钱,甘愿整夜给列车员扫地打工。

  他们从200公里外的长沙请来专家;他们深夜2点从30多公里外的县城请来化验员……在茅塘乡,当地的村民说:“他们那时很苦,但我们常常听见他们在夜里唱歌。”

  曾在这个小企业干过的村民说,当时他们都不愿干了。每天两块五的工资,每月才上十几天班,厂长们都出去搞推销了,回来才开工。可家里人说,人家几个大学生都回来搞,你们就跟着他们干吧。

  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实验,“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终于生产出来了。梁稳根将产品寄给了辽宁的一个工厂,可是不久,梁得到的是因焊料质量不过关而退货的打击。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成果,梁独自赶往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帮忙。梁至今都记得那年自己站在湘江大桥上时的情景。梁面临着一生中最痛苦、最艰难的抉择。已记不得折腾多少次了,为什么产品还是过不了关呢?前面到底还有没有路?从亲戚朋友那借来的五六万块钱已所剩无几,若不成功的话,这天文数字般的钱又如何归还(当时月工资水平不过七八十元)?

  翟登科教授来了。小四轮拖拉机上绑个滕椅,这就是当时他们能够想到的对教授最尊敬的迎接方式。在最原始的冶炼车间里,翟教授与这些两脚泥泞的年轻人开始了工作。在翟的帮助下,105焊料研制出现了巨大转机,各项指标抽样检查都达到了国家质量要求,并填补了省内的一项空白。

  为了让产品走向市场,梁背着一个黄书包,走南闯北,不知疲惫。梁在北京时,一次下雨将衣服淋湿了。北方的寒风刺骨,让人无法忍受,梁发现车站内有一个热茶桶,赶紧跑上去抱紧不放,以暖和身子。苦尽甘来,梁终于拿到了三一事业史上的第一份产品销售合同。第一笔货款尽管很少,只有九千元,但意味着社会对三一的肯定和认同。收到汇款单后,袁金华立即奔向十里外的邮局取钱。他们兴奋地把装钱的黄书包抛向天空,看张张钞票悠然飘落,这些吃过无数苦头的年轻人一个个热泪盈眶。

  梁的企业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变化。

  1987年,他们自己设计了新厂房,几个不懂建筑的年轻人亲自施工,800多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砌的墙垮了好几次。梁还请涟源文化馆馆长设计了三一标志,签发了三一发展史上的第一份文件,成立了厂办和经营科。当地一些党政领导也伸出了支持的双手。随着产品研发的突破,1988年,工厂已经有了上百万产值。1989年10月,他们又获得了上千万的订货合同,并得到了中国银行的第一笔贷款。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顿时变得热闹了起来,梁不时给大家描绘出美好的未来:将来我们要有1亿元的产值。

  1991年3月,梁带领他的团队走出了闭塞的茅塘乡,来到了已经撤县建市的涟源市,梁的脚步迈得铿锵有力。

  面对当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梁敏锐地捕捉到重工制造领域巨大的市场潜力,并毅然决定挺进这个向来只有国企敢做的行业。三一的第一个重工项目人造金刚石产品线在几个月以后投入运行,迅速打开了市场。

  1993年,梁将他们的企业更名为“湖南三一集团有限公司”。
 
  1994年11月,三一进军长沙,成立三一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进入重工制造领域的民营企业。

  2000年11月,三一改制成立控股有限公司、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三一光电子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三一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三一新材料有限公司。

  2001年12月26日,三一重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正式挂牌,三一成为民营企业的领跑者。

  2002年下半年,三一客车投产。

  2003年2月,三一汽车公司成立。

  2003年7月,三一重工上市。

  2003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三一。

  自此,三一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代!

  “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社会是开放的,那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企业,也必须是开放的,企业的开放源于思想的开放,但思想决不能虚大的,盲目必定是衰退的前兆。企业思想的开放,必须要求企业家有梦想,有目标,有远见卓识。”梁说。

  有一次,梁在对员工的演讲中讲过一个故事:国外有位富豪死前把财富捐给了社会,留下100万美金存放于保险柜中。他提出一个问题——贫穷的人最缺少的是什么?并许诺答对者将获得这100万美金。结果,一名年仅13岁的小孩得到了这笔巨款。他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梦想!梁对此极为推崇,在他眼里,有梦想的人,才是胸怀远大抱负的人。“三一”信条的第一条就是“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人生因梦想而富有意义。我的梦想是种植一块中华民族工业的试验田,铸造中国的世界名牌”。梁的目光所及都是世界一流的企业,他所要做的就是不断缩小与这些企业的差距,并最终超越他们!

  早在1989年三一成立之初,梁就将企业定位为社会型企业。“企业决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的企业,任何人、任何一个家庭都不能轻易带走它,它是社会共的财富,我们只有同心协力,搞好它。”梁说。

  因此,梁在当时房地产、股票、保健品等投资热的诱惑下,毅然将发展的目标锁定在重工机械产品的生产上,并在短短的几年之后,一跃成为中国重工机械制造行业的支柱企业。如今,梁所执掌的三一已经成为高科技为支柱的国际型产业集团。而主导产品有工程机械、超硬材料、焊接材料、客车、网络通信设备等,年产值逾人民币30亿元。其核心企业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已成功上市,成为湖南民企第一股、中国工程机械民企第一股,为中国最大的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企业之一,在全国各地设有20个分公司和55个办事处,并在美国、德国、日本建有工程师办公室。三一先后开发出各类拖式混凝土输送泵、泵车、压路机、推土机、平地机、挖掘机、摊铺机、塔式起重机等产品,拥有近100项国家技术专利,产销量在同行业位居前列。其中,拖泵和泵车的市场占有率为国内第一。产品远销香港、东南亚、南亚、北非等国家和地区。三一重工先后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国际认证、ISO14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在一个游戏规则并不规范的时代里,三一重工扛起振兴民族重工业的大旗,走出了条依靠高科技发展重业企业的路子。”梁的话语充满了民族的使命。

  2000年,三一重工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企业排名中列第六位。
 
  2002年11月,三一重工泵送水达世界第一高度406米。
 
  ……

  梁和他的三一重工创造着荣誉,又不沉醉于荣誉。

  2003年三一重工仅缴纳个人所得税就达500多万元,其中仅梁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达21万元,居全省私营企业之首。

  梁说:“当一个企业家拥有100万元的时候,这也许是他的私人财产,当一个企业家拥有1000千万的时候,这也许是集体的财产,当一个企业家拥有上亿资产的时候,这只能是国家的财产了。”

  梁的话令人回味良久。

  梁喜欢咀嚼自己和三一背后的每一道脚印,虽然他的视野中是更为远大的前景。

  三一从最初创业的8个人到现在拥有6000余人的员工队伍,梁承认企业在壮大过程中要面对的挑战:许多时候对人的了解比对机械的了解要重要得多。梁引用古人的名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尽管在三一的发展过程中,常有不同的观点、意见,但出发点是相同的,目标是相同的,因而能够在通过沟通后达成共同的认识,这就是“和而不同”。

  2003年7月10日,梁在三一的一次座谈会上发言:这两天,我们到了茅塘,到了韶山,重温了三一企业的艰辛历程,也瞻仰了革命领袖的丰功伟绩,一切令我获益匪浅,感慨良多。他在讲话中用心良苦地告诫“三一人”:大家要牢记,危机不在悬崖峭壁,而在鲜花盛开的乐土上。如果我们的经营理念、创业精神、管理思路衰退,我们就会陷入新的危机。

  梁说这句话时并非危言耸听。他告诉记者,创业之初,我们有“三苦”,一是没有钱——生活苦;二是工厂环境差——工作苦;三是民企缺少政策扶持——经营苦。这些,我们都挺过来了。三一的现在,资本充盈,环境改善,但我们又面临新的危机和挑战。对于企业而言,上市可能是一个分水岭,也就是危机极大的时候。现在,三一在全国已有较高知名度,对手也在不遗余力地挖我们的人才,模仿我们的产品和经营模式。同时,同行的增加使产品的毛利率下降,经营将会日趋艰难。另外团队精神能否继续保持。在今后的再创业过程中,如果我们不能和衷共济,保护良好心态,认同共同目标,团队合作将产生新的危机。四是经营目标变化带来的危机。过去,我们为获得利润而求发展;上市后,企业经营领域扩大,目标更不是单纯的获得利润,如不努力抓住机遇,更进一步夯实经营基础,远大的目标将无以支撑。

  2003年10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看了“三一”的辉煌成就后,握着梁稳根的手说:“你们已经取得了辉煌的过去,希望你们团结一心,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梁说,他对未来始终有着自信心。

  品质融于文化之中

  在三一,随处可见的是这样的一句广告词:品质改变世界。但是在梁的眼里,品质的含义并不只是产品质量的概念,而是三一人卓尔不群,追求成功,勇往直前的个性和品德。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所以梁可以花30万元一门课的代价培训三一的顶级员工,可以将上百万元不合格的产品当众销毁,可以将急需掌握的业务培训放在一边,而让员工先拿起《三一文化》、《三一礼仪》、《健康教育》、《性格改变命运》等教材。“这是源于所有企业家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一流企业做文化;二流企业做标准,三流企业做产品。”梁说。

  “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产品。”这是梁稳根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加入世贸组织对于重工行业的中国民营企业而言,首先意味着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变化,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和市场环境都相当陌生。因此,如何看清这样的形势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应是企业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三一作为第一家进入重工机械行业的中国民营企业,虽然从一开始就放眼全球,但必须脚踏实地,练好内功,而这内功的一大部分是对企业至死不渝的活力,而这活力来自文化,并且将文化和产品融为一体。首先,我们立足于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4年,洋品牌占据着市场90%以上的江山,但到了1998年,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市场份额直线下降至10%以内。这其中,三一集团算是立了头功。1997年至2000年,三一的混凝土输送泵全国份额一直名列第一,市场占有率已达到48%,泵车也占据国内市场35%—40%的份额。目前,三一重工的规模已经位列国内同行前列,而盈利能力则稳居第一,今年纳税排名全国民营企业第二。

  在梁看来,中国进入国际化竞争环境后,中国民营企业固有的文化因素——“气短”的影响,所以裹足不前。他们应该在正视差距的同时也看到自己的独特优势。其实,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民营企业拥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如本土文化优势和服务体系等。而且,中国民营企业可以大规模生产既是劳动密集型又是技术密集型的“复合产品”——这些产品发达国家劳动力贵,不愿做,而许多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低,又做不了。这种优势使得中国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后发制人。梁稳根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只知道对方强大,不知如何在国际竞争环境中与已完成全球化的外国企业竞争,更没有想到利用其优势来扩充自己。中国民营企业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比较优势”,战而胜之。三一与外资企业相比,双方产品性能接近,但我们有服务上的优势,外企往往跟不上。与国有企业相比,三一产品质量领先,而且有服务优势。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理念,所以三一集团才在“夹缝”中开辟出了一条坦途。

  与国外的重工企业相比,我国的重工企业的差距仍然在于科技含量不高以及企业规模效应较差上面。出路还是在于对症下药,立足本国,谋求科技创新,走强强联合的路子。这时,从湘中的稻田里走出来的梁稳根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指点江山”。

  谈及当年的创业梦想,梁的目光中充满期待。他说,早在洪源机械厂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认为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而改革的关键在于改革企业。当我们舍弃许多人羡慕不已的职位、待遇、职称等一切时,有人说我们在冒险。我们的回答是:国家不改革就没有前途,而国家没有了希望,我们个人还有什么希望可言?正是因为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兴旺联系在一起,我们才敢于将一辈子的生存和名誉押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上。就这样,我们致力于培植一块改革的“试验田”,创建出一流的企业,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一种信息。

  三一在创造物质财富,获得创业成功的同时,也应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贡献就在于为改革开放探索新路,为民族企业做出示范。

  今天三一取得的成绩,与我们“产业报国”的理想和远大的人生目标相比,微不足道。如果我们满足于此,那我们只不过是一个略有成就沾沾自喜的渺小的人。骄傲、浮躁是目标不明确的体现。只有将个人目标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